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要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。坚持安全第一、预防为主,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,完善公共安全体系,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。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,加强重点行业、重点领域安全监管。
为全面落实“疫情要防住、经济要稳住、发展要安全”重大要求,积极助力全市“532”发展战略,常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聚焦“五化五防”,用信息化、规范化、标准化、机制化、专业化的手段,切实履行党政机关安全生产监管职责,筑牢党政机关安全生产的铜墙铁壁,有效赋能统筹发展和安全示范区建设。
聚焦信息化,提升技防水平。加快信息化建设是“十四五”机关事务工作的重要内容,也是提升安全防范技术水平的有效手段。一是构建一个平台。围绕提升机关运行保障的效率效能,在省内率先建成党政机关“安消一体化”平台,以信息化、数字化手段,健全党政机关安全防范体系。二是集成一套系统。对市行政中心、市政务服务中心等集中办公区域安防、消防管理进行系统集成,通过联通疫情防控、火灾报警、用水监测、人脸识别、全息监控、周界报警、智能楼宇等七大核心要素,构建人物、车辆、地点、设备“四位一体”实时防控网,打造“最安全”工作环境。三是健全一种模式。将分散办公的17家党政机关单位消防设施设备信息纳入一体化平台管理,实现火灾报警、消防水液位和水压等信息同步传输及远程监控,综合研判党政机关安防、消防设施设备运行情况,打造“1+17”智慧安消管理模式。
聚焦规范化,提升制度防水平。体系化是在局部之间相互协调、相互强化,产生强大的组织力,把制度防建设进行体系化规划设计,最终达到1+1>2的效果。一是健全管理制度。出台常州市《市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消防安全责任清单》,压实机关安全生产责任,提升安全联防水平。签订《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》,明确“谁主管、谁负责”“谁使用、谁负责”,健全安全管理台账和值班制度。二是创新管理手段。全面排查风险隐患,根据管理现状对党政机关安全工作实施分色管理。出台省内首个《党政机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范》和《党政机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评价细则》,形成4个方面15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,为有效防范化解安全风险隐患提供依据和指导。三是坚持常态长效。明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及专职人员,常态化开展安全监督检查。每季度定期指导、分析、研判安全生产工作,提出符合实际的意见建议,确保问题整改到位。
聚焦标准化,提升人防水平。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党政机关安全生产中的引领支撑作用,既是推进机关事务“一体两翼”建设的必然要求,也是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题中之义。一是健全标准规范。完成《党政机关办公场所安全管理规范》省标编写,梳理形成安保服务、出入管理、消防管理、应急处置和安保设施设备等5大类、12项标准文本,实现安保服务领域标准化全覆盖。二是打造标准模板。以开展全国机关事务“标准化实训试点”为契机,打造以行政中心西南门岗为代表的机关事务“标准化示范岗”。巩固深化安保标准化建设,形成“31 75 12”人员管理模式及管理台账,提升安保人防水平。三是落实标准考核。利用可视化考核平台,对保安人员仪容仪表、执勤动作和服务态度等进行常态考核,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汇总,做到加强管理、精准施策,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。
聚焦机制化,提升消防水平。推动党政机关消防规范管理、整体提升,形成机制化的成熟模式,是实现本质安全的有效路径。一是开展安全督查。根据《全市消防安全大检查实施方案》,联合市消防救援支队,针对党政机关特点定期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。二是推进隐患整改。突出抓好机关火灾防范工作,明确自查自纠、现场检查和“回头看”三个阶段具体要求,实施清单管理、跟踪督改、对标销号。三是加大宣传力度。在“安全月”、“119消防宣传日”等重要节点,专题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活动。采取广大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,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开展消防主题图片展、火灾警示纪实、消防法律法规、常见火灾预防等宣传,有效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消防法治意识和安全意识。
聚焦专业化,提升应急防水平。借助各类平台优势和现有专业化力量。对党政机关干部职工进行培训演练,是提升应急能力最便捷、最有效的方式。一是开展理论授课。借助“常州大学机关事务研究院”,把安全生产管理列入培训课程。定期组织机关安全员走进大学、走进课堂,提升安全管理理论水平。二是组织专题培训。依托“常州市机关事务标准化实训中心”,邀请公安、应急管理等专家开展专题培训。结合案例系统讲解个人、家庭、单位等场景火灾预防与应急处置知识,提升个人应急处置能力。三是打造实训基地。联合市消防救援支队打造“机关消防应急实战化演训基地”,通过疏散演习、灭火器及消火栓使用等实操科目,增强机关干部职工消防安全意识,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,为建设平安常州、平安机关作出应有贡献。
(局安全保卫处/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 董志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