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世纪四十年代初,我出生在离长江南岸十公里的常州市奔牛区的乌鸦山(现改名为棲凤山)下的孟河固村。
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,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“打过长江去,解放全中国”的一声号角,我的家乡获得了解放。从这天起,我这个不满八岁的孩童,亲历了解放前后的冰火两重天;也是从这天起,我这个生在旧社会、长在红旗下的平凡之辈,在脑海里深深刻下了永不磨灭的感恩无限、甘于奉献的印记。
箩筐和扁担
几十年来,我家经多次搬迁,很多老物件都已不见了踪影,但是,两只箩筐和一根扁担却始终是我家祖孙四代的“特级文物”。
我的家庭是一个贫农家庭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,上无片瓦,下无立锥之地,爸爸、妈妈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六人,过着衣不蔽体、食不果腹的穷困生活。但是,我每年都看见,爸妈用这两只箩筐装满从租地里收获的稻子或麦子,挑着这根扁担送到走,而家里仅剩下的稻壳和麸皮却成了全家人的“粮食”。在我幼年的头脑中,只有爸妈不分昼夜劳作的场景,却无吃过米饭、面条的记忆。
渡江战役时,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雄赳赳气昂昂路过我家门口,爸爸、妈妈同样在这对箩筐里装满从地里刚挖出的蔬菜和瓜果,用这根扁担挑着送给子弟兵,但是,他们一次次婉拒退回,一位解放军干部还一声声地说:“谢谢老乡、谢谢老乡!”在我脑中留下了至今不忘的美好记忆。
家乡解放后不久,便进行了土地改革,我家分得了两间瓦房、五亩田地,从此,我们结束了无房无地的苦难生活。爸爸、妈妈还用这对箩筐和这根扁担,一次又一次地把收获的粮食挑回家里和送交公家,至今,喷香的大米饭甜味和送交公粮的喜悦仍久久留在我的心中。
两只箩筐和一根扁担成为了我们全家老幼感恩共产党、感恩新中国的源头。
感恩和奉献
只有懂得感恩,才能积极和真诚,才能实现生我炎黄,育我华夏,待之有为,必报中华的宏愿。感恩必须善其言,更要贵其行。
怀着感恩之心,我的爸爸、妈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,带头组织互助组和农业合作社,是农业学大寨的积极分子,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了终生。
怀着感恩之心,我们兄弟姐妹,一心跟着党,始终为人民,都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。
怀着感恩之心,我走过了终生的军旅生涯。党是不灭的灯塔,永远照亮着战士前进的方向。
一九六0年七月,我有幸入伍,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。入伍一月,突遇辽宁浑河水患,在党员突击队的带领下,奔赴抗洪一线,用背包带连接成人墙阻挡洪峰。经过两天奋战,我们保住了堤岸,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,心怀感恩,抗洪抢险为人民是应有的责任。
一九六二年,蒋介石匪帮叫嚣反攻大陆,我所在部队奉命入闽轮战,作为新兵的我全身心地投入了抗敌前线。当军列在奔牛站稍作停留时,我望着家乡的山顶,心中不由产生了国家有事路过家门而不入的豪情。前线生活条件有限,喝着混浊江水,顶着似火骄阳,我们豪情满怀;驻地情况复杂,敌特活动频频,我们毫不畏惧;作训任务繁重,带着仇恨的炮弹、火箭,时刻齐备无缺,务歼来犯之敌。经过一年的奋战,彻底挫败了敌人阴谋,胜利完成了轮训作战的任务。心怀感恩,消灭敌人,卫国保家是应有担当。
知恩图报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,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。
知恩图报的内容十分丰富,有父母养育之恩、师长教导之恩、友人相助之恩、党和祖国救世之恩。我们应把铭记党和祖国的大恩放在首位,把常怀感大恩之心,常立感大恩之德,常行感大恩之举,促进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,实现民族复兴大业,作为光荣家传的牢固基石。
践行知恩报恩世代相传,已成为我们这个平凡家庭每个成员的共同信念。为响应党的支援边疆建设,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号召,我的儿子主动加入了援疆队伍,奔赴新疆乌恰,投入了援疆支边的洪流,以实现知恩图报,为国尽责,为常州争光,为人生添彩的宏愿。在援疆工作中,儿子不畏艰难,勤奋工作,全心全意为边疆人民服务,已获得优秀公务员称号,并获三等功一次。同时,通过访贫资助了新疆乌恰县铁列克乡小学的一名父母离异、生活困难、先天手臂残疾的柯尔克孜族小学生叶丽热·别克夏叶尔,直到其大学毕业,受到了当地各族人民的称赞。
我为他怀着感恩之心,继承知恩图报家风,奉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为感到十分欣慰。
愿我们的人民不忘党的恩情,心系祖国,坚定信念,谱写精彩人生。愿我们伟大的党,带领各族人民,实现新的伟大梦想,使我们伟大的祖国前程更加辉煌灿烂。
(市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 巢银书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