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彤彤的窗花、喜艳艳的门神;热腾腾的团圆饭、乐融融的全家福……充满喜庆和温馨元素的春节,永远是365天里最新鲜最欢乐的时光。放眼中华大地,举目五洲四海,礼花绽放,龙腾狮舞,大街小巷张灯结彩、喜气盈盈,庙会广场人流如织,热闹非凡,处处让人感到春意盎然、欢声笑语。“糖瓜祭灶,新年来到。闺女要花,小子要炮,老婆子要吃新年糕,老头子要戴新呢帽。”这首北方地区流行的春节歌谣,就生动地传递着民众欢度新年的热切心情。
除夕之夜,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,家家户户欢聚一堂,吃“年夜饭”、祭祖辞岁、守夜拜年,而离家外出的子弟节前必须赶回来团聚。旧时北京人过年时要吃荸荠,荸荠谐音“必齐”,说的就是亲人要新年团聚,没有回来也要给他摆一双碗筷。在许多地方,年夜饭的餐桌上必定有鱼、肉做成的丸子以及其他象征团圆安乐的菜肴。人们在年夜饭中更看重的是亲情与团聚,这是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。过年家人团圆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习惯。
伴随新年的爆竹声,拜年开始了,人们从家里到家外,由亲友到乡邻,互相庆贺,以祝新生。在中国人的深层意识里,春节不只是简单的吃吃喝喝,游戏玩耍的娱乐日,而是有着很强的社会意义,其中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、生命意识、传统情怀与审美情趣。这样的意义今天依然影响着现代中国人。年年的春节同样热闹,同样隆重。大红的春联,喜庆的年画,璀璨的灯火,拥挤的庙会,无不昭示着盎然的春意,人们在新的岁月里追寻着新的希望。
春节在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与传承中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传统,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,聚合着亿万中国人的情感,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。“有钱没钱,回家过年”,仿佛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结,漂泊异乡的人总会带着美好的期望,踏上返乡的路程。春运期间,交通线上人如潮涌,城乡之间上亿人次的人口大移动,构成了当代中国节日民俗一大景观。回家的路再漫长再艰难,也挡不住人们返乡的热情。一首《常回家看看》的歌曲唱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。那里有妻儿老母、兄弟姐妹,还有祖先的庐墓、熟悉的乡土。一旦到家,在亲情的滋润中,在外的奔波与辛劳也就烟消云散。回家,不仅仅意味着亲情的聚会、礼物的馈赠,重要而深刻的是经历一次精神的洗礼与更新。
春节展示出的中国魅力,越来越吸引着世界的目光。充满欢乐祥和的中国春节,寄托着人类共同美好的愿望。因此,春节,不仅为全球华人所欢度共庆,而且也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瞩目,在中国境内外欢度春节的外国人与年俱增。一到春节,美国总统、英国首相等多国政要纷纷向中国人民和华人发表新年贺词。在芝加哥中国城、温哥华唐人街、伦敦、悉尼、罗马等城市,不同族裔背景的民众欢聚街头,观文艺表演,看龙腾虎跃,品中国小吃,共庆中国年。2011年,在风光迤逦的毛里求斯,春节已成为法定假日,掀起了又一轮中国文化热。春节是中国的一宗巨大的文化遗产,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2004年中国已经加入了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》,享受、保护、展示春节文化正成为人类共有的一项责任与义务。作为中华文化的传人,我们正在为世界传承文化。
如果真像一首歌所唱,一年365天就是365里路的话,那么春节新年就是重要的驿站。人们一路的辛劳,一路的喜悦,都汇聚在这一时空驿站中。在鞭炮声中,在锣鼓声中,在欢笑声中,人们用团年、贺年、拜年等仪式活动,传达着亲情、友情与恋情,团聚着家人邻里,享受着人间温暖。当今是信息网络化时代,同时也是陌生化的时代,人们的日常生活往往匆忙而功利,精神常常焦虑而孤独,更需要这样一个亲情汇聚的节日。它给我们提供了回归传统与祖先对话的机缘。我们在面对传统的时候,应当多一份敬畏,用我们的身心贴近传统,去感受、体味春节民俗中的温馨。同时,也要对春节民俗进行意义的阐释,对礼仪性的、象征性的、微细而温情的民俗多加强调和提倡,让社会多一些文化关怀,让生活多一点色彩,让春节在更多人的心中得到滋养。
来源:国管局
|